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邵陽人,近代偉大的愛國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他的一生雖然只有短短34個春秋,但是戎馬倥傯、叱吒風雲,充滿傳奇色彩。
(1)出身貧寒,倍受賞識
1882年12月,蔡鍔出生在湖南省的一個貧困的裁縫家庭。父親蔡正陵平時為別人做做衣服,也做些小買賣。
母親王氏是磨豆腐的,他雖出身貧寒,但他自小聰慧,倍受賞識。
a遇貴人,劉傢俬塾唸書
蔡鍔小時候跟父親到街上賣東西,財主劉輝閣見蔡鍔長得眉清目秀,很喜歡他,叫蔡鍔到他家念私塾。學費,書本費,食宿費全免了。
蔡鍔天賦異稟,記憶力特強,人家讀文章讀八遍還讀不利索,他過目成誦,“神童”的名號就這樣被叫了起來。
b 受樊錐青睞,學業精進
1892年,10歲的蔡鍔去縣城考試,樊錐見蔡鍔聰明伶俐,是個可造之材,就把他收為弟子。
他既當保姆又當老師,悉心照料,傾囊相授。樊錐和私塾的老學究授課風格完全不同。
樊錐學識淵博,又富有維新思想。在他的悉心指導下,蔡鍔研習周秦諸子之學,尤好讀《韓非子》《老子》之書,不僅學業大有長進,而且初步受到其維新思想的影響,他還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c時務學堂,受梁啟超器重
1898年初年僅15歲的蔡鍔報考新建的湖南時務學堂。蔡鍔在2000人中竟然以第三名的優秀成績被錄取,成為時務學堂中年齡最小的一人。
時務學堂課程有《四子書》《左傳》《國策》《通鑑》等中學,有各國語言文字為主,兼算學、格致、操演、步武、西史、天文等西學。
時務學堂要把學生陶鑄成有理想、有抱負、有學問、懂禮貌、務實篤行、經國濟世的於才,以便將來投身於救國救民的維新變法事業。
梁啟超在時務學堂時,年僅24歲,風華正茂,他講課氣勢恢宏,大膽潑辣,公開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蔡鍔深受影響,他常向老師提一些關於時局的問題,梁啟超回答深刻而又精闢,師生情意日益深厚。
當時的時務學堂,學生們以研究西學,鼓吹維新為時髦,常常在一起開開辯論會,打打嘴仗。
可蔡鍔很特立獨行。同學所讀的書他雖然也在讀,但卻沉默寡言,很少參與討論,而是在課業之餘閱讀各種軍事著作。
蔡鍔個性沉穩,又善於思考,且很有主見,更受梁啟超器重。
(2)東渡日本求學
a,尋出路,去日本求學
1899年蔡鍔赴日本,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
那時,中國在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下,山河破碎,帝國主義虎視眈眈,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蔡鍔像許多熱血青年一樣,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菌”,傾吐了滿腔的愛國抱負。
b受刺激,投筆從戎
1900年他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起義失敗了。蔡鍔意識到中國不缺少知識分子,而是缺少軍事人才。
他覺得只有透過軍事行動,才能徹底推翻滿清的統治,建立強大的中國。他決定投筆從戎。
1901年12月經梁啟超等人多方設法,蔡鍔獲得湖廣總督張之洞資助,作為自費生再度進入日本學軍。
蔡鍔在日本一面如飢似渴地學習軍事知識,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華的途徑。
1902年2月,他在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題為《軍國民篇》的文章,闡述了他的救國救民主張。
1902年11月,蔡鍔又考入東京陸軍士官學校。他思想活躍,訓練刻苦,軍事技能突出,與同學蔣百里、張孝準,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之一。
(3)歸國初露鋒芒
1904年初,時年22歲的蔡鍔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先後應聘任江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等職。
a興辦陸軍學堂
1906年冬,(蔡鍔)改任廣西陸軍小學堂總辦。松坡先生只有26歲,處理事務卻很精明老練。
他認為陸小學生是有希望的青年,是將來編練新軍的骨幹,他以全副精力要把陸小辦好。
松坡先生親自踏看多處,最後選定文昌門外、桂林名勝之一的象鼻山的右前方,該處有許多古樹,風景極佳,飲水和游泳都很方便。
松坡先生親自規劃,督工興建,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學校房屋即告落成。
房屋結構很好,不僅實用,並且美觀,在當日的桂林,算是富麗堂皇,首屈一指的建築。
所有教職員除提由撫署派充外,其餘均由松坡先生物色延聘:他呈請委任了兵學教員,國文教員,歷史教員,地理教員,數學教員,日文教員兼教圖畫等。
這些教員才學兼優,富有革命思想,都熱心教學,循循善誘,深得同學們的愛戴。
有不少學生初入學堂的時候,文理欠通順,由於老師們的熱心教育,進步很快,不到一年,就有好些學生能作長篇論文。
松坡先生對於學生生活,非常關心,時常親到廚房,檢查膳食;並要教職員與學生同在食堂用膳,藉以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絡。
學生的服裝也是由公家供給。松坡先生對於經辦服裝的人員,監督極嚴。
服裝的質量很好,夏天是黃卡機制服,冬天是厚呢制服,還有皮靴、布鞋、棉衣、棉褲、內衣以至被褥、床單、枕頭等,一應俱全。
當時,陸小學生顯得身體健康、精神飽滿、服裝整齊、紀律嚴肅、頗為社會人士欣羨。
為了增進學生的體質,松坡先生辦公餘暇,輒親率學生練習器械體操。每逢夏季,松坡先生率領同學游泳,並要教職員參加。
他游泳技術很好,能作長距離的游泳,並能在水下潛伏較長的時間,同教練新軍,威風凜凜
1909年春天,蔡鍔應雲貴總督李經羲邀請前往雲南擔任軍職,他到雲南任講武學堂教練新軍。
年輕英俊的蔡鍔,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每天揚鞭躍馬,威風凜凜,指揮練兵。
他騎馬時,他常喜歡用皮鞭向馬身一揚,當馬跑出十數步時,蔡氏從馬後飛步追上,兩腳在地上一蹬,兩手向前提著馬臀,一縱而上。
這匹昂首大馬,看來已夠威風,而蔡鍔縱身而上的輕鬆矯捷,尤足驚人,仰看馬上的蔡將軍,真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感。
他善編講義,簡單明瞭,即程度稍差的學生,一讀而瞭如指掌,深受學生歡迎。
他講解的軍事精闢獨到,技藝嫻熟,要求嚴格,深受官兵敬佩。
他經常帶領新軍實地演習,手把手教他們如何作戰。
當時,朱德也成了他的學生,他看到蔡鍔在協同司令部,每天辦公到深夜,很是敬佩。他常常向蔡鍔請教問題,蔡鍔也很欣賞他。
他治軍有方,提倡兵役制,進行軍隊改編,重視提高軍人的精神風貌和軍人的作戰素質,加強部隊人事和財務管理,他為此寫了相關文章,收入《蔡松坡文集》。
c發動重九起義
武昌起義成功以後,全國各地紛紛起義。雲南省也在準備起義。經過商量決定推舉新軍協統(旅長)蔡鍔為起義軍總司令,
他訓練的雲南新軍是起義各省中少有的精銳武裝,訓練有素,建制完整,很有戰鬥力。
1911年10月30日,起義部隊在講武堂師生作內應的情況下,從北校場發起攻城。
蔡鍔等部從東南進攻,經過一夜戰鬥,於次日晨完全佔領全城,活捉總督李經羲,推翻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
由於10月30日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故史稱昆明辛亥起義又被稱為“重九起義。
蔡鍔致力於雲南的改革與建設。極力支援和推動建立了議事會制度,軍政大事需由省議會審議透過方可執行。
撤換了一批只想升官發財的官員,任用青年知識分子和軍官來代替他們。
蔡鍔裁撤了許多機構,減少了 眾多公務人員。其次就是裁軍,一下子裁了30多個營。
他開辦現代意義的銀行,發行國幣建立信貸制度,富滇銀行就是這麼來的。這是富滇銀行發行的國幣。
他在軍政府設立了專門的實業司,整頓治理已經存在的礦業、茶業、紡織業等行業,發展農桑,同時還促進航空業等發展。
蔡鍔還親自抓嘉麗澤治理,不僅親臨現場視察,而且具體規劃整治工程,使嘉麗澤周圍的夏秋洪患面積大為減少,數萬畝土地可在秋末種植菜籽、麥子等農作物。
工廠、學校逐漸興辦起來。革命後關閉了的講武堂於秋天復課。
那些離開講武堂回省參加革命的青年們,陸續返回學校,以完成他們的學業。
僅1年時間,就增設師範6所,考送歐美日留學生100餘名,使雲南面貌為之一新。這是當時的雲南城市圖。
雲南各行各業迅速發展,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這是當時雲南的街市。
總之,學成歸國這幾年,從興辦廣西學堂,到教練新軍,然後到重九起義,再到建設雲南。
蔡鍔不僅在軍事上表現突出,也顯露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是民國初期名副其實的優秀軍政人才。
(4)兩任夫人,一世情
a姐代妹嫁的原配夫人
劉家,是邵陽的望族,有財有勢,被稱為“路邊劉家”。
劉家老爺劉輝閣,看見眉清目秀的蔡鍔,便想把他招為女婿。13歲的蔡鍔和長他八歲的劉長姑訂了娃娃親。
這場婚約,徹底改變了蔡鍔的人生。因為成了劉家女婿,出身貧困的蔡鍔得以在劉傢俬塾讀書,劉家還資助他去日本留學。
1904年,學成歸國的蔡鍔,不忘劉家恩情,如約迎娶29歲未婚妻,可新娘誓死不嫁,堅決不上花轎。
19歲小妹見狀,掀開簾子,坐上花轎,解了燃眉之急。
這個19歲的女孩,名叫劉森英,是蔡鍔的原配妻子。因為新婚之日的仗義,蔡鍔認為她“既俠且貞”,便為她改名“俠貞”。
劉新英是個賢惠豁達的女人,不但將蔡鍔的生活起居打理得細緻妥帖,就連侍奉公婆也是親力親為,平日裡為人處世十分周到。
蔡鍔和劉俠貞結婚後,感情美滿,相敬如賓。妻子為他生了三個女兒。不過,只有其中一個女兒能倖存下來,名叫蔡鑄蓮。其他的兩位都早夭了。
蔡鍔是有大抱負的人,要四處征戰。因此,他和劉俠貞聚少離多。蔡鍔在外征戰,劉俠貞則在家照顧長輩,守護家庭。
b才貌雙全的二夫人
他的二夫人叫潘蕙英,才貌雙全,既接受過儒家教育,也接受過西式教育,是昆明城中的名媛。她比蔡鍔小 13歲。
娶第二個夫人並不是他的初衷。當年蔡鍔將軍來雲南任職時,他老母親和夫人不肯隨他去城裡,他一個人在外履職。同僚們起鬨,為他物色的到潘慧英。
潘蕙英被蔡鍔的英姿和愛國情懷所吸引,潘慧英聰明美麗,蔡鍔對她也有好感。經過幾次攀談,雙方都將對方視為知己。
蔡鍔並不隱藏自己是個有婦之夫,潘慧英由於受過西方教育,對此亦不看重。
蔡鍔為了不辜負結髮之妻,不同意娶潘慧英,潘慧英寧願當他的部下也要留在蔡鍔身邊。
當時,他的大夫人身體孱弱,生了第3個女兒,就不能生育,為了子嗣,大夫人和老太太同意他納妾。蔡鍔也接受了潘慧英。
潘慧英很低調從不和蔡鍔出入公開場合,雖說出身富貴,但她毫無嬌氣小姐的做派。
家務事都是親力親為的。就算偶爾蔡鍔請人來家中吃飯,亦是她親自掌廚。
蔡鍔對潘慧英亦是感情深厚,就算分別,也常常給她寫信。在信中不僅傾訴思念之情,還常常對時事大發感慨。
後來,蔡鍔被袁世凱調到北京工作,潘蕙英也一起前往。
蔡鍔還將髮妻劉俠貞也接來了北京。在京期間,蔡鍔和兩位夫人及孩子拍了全家福。
蔡鍔離世那一年,潘蕙英年僅21歲,和蔡鍔結婚不過五年,蔡鍔死後,潘蕙英就帶著2子1女去了雲南,一生沒有再嫁。她靠著教書,養大了3個孩子。
大夫人離開北京後再也沒有見到丈夫,她在老家侍奉老太太,養育女兒,
她也終生未嫁,女兒後來嫁給蔡鍔好友石陶鈞之子,夫婿是外交官。
(5)蔡鍔進京韜光養晦
a 抱有幻想,獻計獻策
1913年10月蔡鍔被袁世凱調至北京,加以籠絡與監視。
最初,蔡鍔對袁世凱抱有幻想,認為他“宏才偉略,群望所歸” 。
蔡鍔任全國經界局督辦。他一方面領導經界局工作,另一方面仍熱心於軍事學術活動。
他還不斷上書袁世凱,為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獻計獻策,傾訴他希望建設一支強大武裝力量的強烈願望。
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凱,不僅對蔡鍔改革軍事的熱望不予理睬,還瘋狂地進行軍事獨裁和復辟帝制活動。
1915年5月25日 ,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秘密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此事深深刺痛了蔡鍔,袁世凱還進行祭天活動,要做皇帝之心顯露無疑。
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活動,使蔡鍔氣憤已極,他決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他決定他決定護國討袁。
b混跡溫柔鄉韜光養晦
蔡鍔一面假裝積極贊同袁世凱稱帝,第一個在請願書上簽名,得到袁世凱信任。
一面混跡溫柔鄉矇蔽袁世凱,暗中卻積極籌備雲南起義事宜。
小鳳仙第一次看到蔡鍔就被他吸引,她看到蔡鍔身著軍服,氣宇軒昂,眉眼間卻似乎有著一絲柔和親切,讓她心生好感。
小鳳仙多才多藝,歌喉婉轉悠揚,蔡鍔見這女子少了幾分風塵女子的脂粉氣,眉眼間略帶一絲聰慧,彷彿是可用之人
從此他常去北京八大胡同,與名妓小鳳仙廝混。久而久之,風言風語傳遍了京城,
蔡鍔與八大胡同頭牌小鳳仙日日廝混在一起,連家中兩房太太都無暇顧及。袁世凱放心了。
他還用小鳳仙做掩護秘密計劃反袁。蔡鍔要去天津與老師梁啟超會晤,商量反袁計劃,便在白天與小鳳仙流連煙火,招搖過市,到達目的地,小鳳仙則在外面放風。
他和梁啟超秘密會談計劃內容是:文的方面,由梁啟超負責輿論工作,撰寫反袁文章;
武的方面,由蔡鍔負責軍事工作,利用其在雲南的舊部發動反袁起義。再聯絡各方力量。
小鳳仙這才知道堂堂將軍流連煙花之地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掩人耳目,給袁世凱表演一個沉迷酒色、無心政治的形象。
小鳳仙聰明伶俐、正直善良、深明大義、從此更積極配合演戲。小鳳仙的身份一次次替蔡鍔瞞過袁世凱的監視。
c巧施計逃離京城
為了讓家人得以逃離京城,蔡鍔和兩位夫人上演爭風吃醋的好戲。
她們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給蔡鍔來個難堪的“潑婦罵街”。到了深夜,蔡府總能傳出女人的嘶吼聲。
蔡鍔一怒之下,將“爭風吃醋”的兩位夫人和孩子送到了昆明,而他的母親和長子等人,也早已經被送回了湖南老家。
她迎娶了小鳳仙,袁世凱徹底放鬆了警惕。
1915年11月一天他打電話要見袁項城,下午趁機坐上一輛車到東站,然後剃掉鬍子,換上送煤工服,肩挑一副空擔子獨自步行至東門。
他僱了一輛車到梁啟超處,叫梁啟超第二天為他向袁世凱請假,他秘密離京。
(4)護國討袁,大顯神威
蔡鍔秘密離京赴津,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後經臺灣、香港、越南,於12月19日抵達昆明。
12月25日蔡鍔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
蔡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唐繼堯為雲南軍政府都督,組成護國軍三個軍,分別從四川,湘西和廣西三個方向出師討袁。
蔡鍔為率4個梯團(旅)約8000人入川,蔡鍔組織指揮四川戰役,在大洲驛休整數日,士氣復振,蔡鍔決定對敵反攻。
這次反攻,無論是在制定計劃,組織協同,還是實施指揮諸方面,都有條不紊,果斷堅決,在整個護國戰爭中,堪稱精彩的一幕。
護國軍以弱於敵人的兵力,在餉彈兩缺,後方接濟時斷的情況下,與號稱精銳的北洋軍奮戰數月。
經此一戰,敵主力“第七師將校傷亡殆盡,士兵損失過半,已無再戰能力。
蔡鍔軍隊阻止了敵軍的推進,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軍隊的行動,推動了全國反帝制運動的發展壯大。
蔡鍔在戰鬥中異常艱苦。他拖著病體,坐在擔架上指揮戰事。處境危急時,曾數度急電向老師梁啟超求援。
為了聯絡東南各省和爭取國際支援,梁啟超多方奔走相助。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瀘州前線總司令張敬堯,見勝利無望,也在1916年3月31日與蔡鍔達成停戰協議。
(5)偉人離世,讓人悲嘆
a抱病起義,大傷元氣
蔡鍔從北京到昆明發動雲南起義時,病情已非常嚴重。
朱德奉命率部到昆明時,看到蔡鍔清瘦如柴,面如白紙。
但愛國之情像火焰一樣地燃燒著蔡鍔,他率軍入川指揮作戰。當他率勝利之師進入瀘州城後,病情迅速惡化了。
他在成都就任不過10天,由於病情極度嚴重,不得不把督軍的職位讓給他的參謀長羅佩金,然後東渡日本治病。
b入院初病情好轉
1916年8月14日,蔡鍔離川經滬轉赴日本福岡醫科大學醫院治療。石陶鈞即與蔣百里等隨同赴日,精心照料病榻上的蔡鍔。
蔡鍔抵福岡後即入福岡醫科大學醫院,由該院久保、稻田兩博士主治。治療方案為以肺為主、以喉為副。治療一段時間後,效果較佳。
蔡鍔對於治療也頗有信心,病情稍有好轉,蔡鍔又開始為國事操心,他對護國戰爭結束後的時局尤為關切,
特致函黎元洪和段祺瑞,提醒其注意採取措施,化解八大危險。
c好友去世病情嚴重
蔡鍔得知黃興去世,悲痛不已,由此病情加重,1916年11月8日凌晨,蔡鍔逝世於日本的福岡醫院,年僅34歲。
他在逝世前口授隨員給國內發報:“鍔以短命,未能盡力民國,應以薄葬。”
蔡鍔在遺囑中寫道:“我統率滇之護國軍第一軍在川戰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佩金等核實呈請恤獎,以昭公允。”
蔡鍔一生克己奉公,覺得自己沒有盡力要求薄葬;生命垂危之際,首先想到的是部下,沒有半點私心,高風亮節令人可敬可佩!
d國葬第一人
蔡鍔病逝後,石陶鈞與蔣百里等人含淚經紀蔡鍔的後事,向國內電報蔡鍔最後病狀、遺囑、喪殯情形,護送蔡鍔遺體回國。
1916年底,蔡鍔將軍的靈柩從日本運回國內,當時前來迎接的各界人士擠滿了碼頭,這是靈柩到達上海時的情景。
上海各界舉行蔡鍔追悼會,石陶鈞參加了追悼大會,並懷著沉痛的心情發表演說,憶敘了蔡鍔抱病在川南前線指揮護國軍與袁軍鏖戰的感人情景。
在上海舉行悼念儀式之後,蔡鍔的遺體運回他的家鄉湖南。
靈柩車所過之處,擠滿了前來送行的人群,他們中許多人低著頭,臉含悲傷,為將軍默哀。
將軍的靈堂,看上去莊嚴肅穆,人們懷著對這位英雄的敬意,送來了輓聯。
孫中山先生對將軍的評價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
北京政府撥款2萬將蔡鍔安葬在長沙嶽麓山,並建立了一座紀念碑。他是民國時期享受國葬的第一人。
1916年11月8日,蔡鍔英年早逝,山門鎮的人民和蔡鍔生前的同學好友籌集資金將武安宮擴建、改造後,命名為“蔡鍔公館”,
裡面還有他的塑像。可見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有多高!
蔡鍔不僅文韜武略讓人敬佩,他那強烈的愛國熱情,廉潔奉公,不求名利的精神更讓人敬配。
他明明知道自己病情惡化,但他還是抱病參戰,身先士卒,和官兵同吃同住。
他寧願馬革裹屍還,不願苟且偷生。最終為革命而死,他真是拼了命為四萬萬同胞爭人格!
tags:#蔡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