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分不清楚你我他,怎麼辦?

那天,孩子衝了進我的教室,他看了看我,扭頭就往別處跑去。他抓起了散落於牆角的一塊積木,往球池裡丟去,接著奮力爬進球池撈著那亮黃色的積木,我就以這個玩法跟孩子開始了當天的遊戲,孩子因此笑得很開心,玩得很起勁。

好幾次都因為積木在黃色的海洋球邊而沒有找到積木,孩子急於找積木的同時,我緩緩地抓起了球池中的積木,孩子馬上看到我手上的積木,奮力衝向我,一手巴在我臉上,一手便賣力地舉高想要抓住積木,嘴裡大喊著:“給你!給你!”

我一手舉得高高,望向孩子急躁的神情,孩子因為拿不到積木而用力尖叫著,那個分貝高得短暫讓我的耳朵發出嗡嗡作響。

媽媽站在球池邊,搖著頭,大聲地糾正著孩子的說法:“說給我!”,於是孩子大聲地說:“說給我!”,媽媽意識到孩子多說了一個字,緊接著又大聲地應著:“是給你!”,於是孩子也大聲地說:“是給你!”,我還來不及做任何反應前,孩子又開始尖叫了。

媽媽托住孩子的肩膀,口氣很重地說著:“給我!”,孩子終於模仿了正確的說法,也終於拿到積木了。


他是祈祈,一個4歲的自閉症小男孩,雖然會說話,但平時都不太願意說,只有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邊叫邊說,表達需求時很難分出你我他。

由於代名詞你我他存在相對概念,剛學會說話或比較少用口語表達自我想法的孩子往往都很難馬上釐清“你我他”的運用,而自閉症的孩子對這種相對概念更是難以理解,因此溝透過程中就更易出現誤用你我他的表現。

正如祈祈急著要跟我拿積木時,全是仰賴著模仿媽媽給的提示,明明仿了媽媽說的話,卻因為多說了一個字而被糾正。當媽媽要糾正孩子的說法,說出來的角色卻轉換不清,一下要“給我”,一下又要“給你”的,我看著那孩子氣急敗壞的樣子,我想他肯定覺得這外界資訊太混亂了,亂得無法理清你我他了,於是崩潰得尖叫了。


代名詞的理解有個先後順序,在“你我他”當中,建議先從孩子自身出發,先學會“我”之後,再學習“你”,最後加入第三者“他”,這個順序有助於孩子釐清三者之間的關係。

因為“你我他”存在相對概念,自閉症孩子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本來就較弱,因此特別不易於分辨彼此之間的差異,需要建構具象化的概念,例如教“我”的概念時,可搭配拍孩子胸口的手勢輔佐理解,讓孩子知道所謂的“我”就是被碰觸到的這個自身個體。

由於自閉症孩子學習模式較為刻板,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適當的情境之中予以示範正確的說法,生活當中也可以多創設一些代名詞運用的機會。

由於孩子的成長仍要遵循一定規律,對於代名詞的分辨雖然需要一定的引導,但也千萬不要太過於急躁,以免反而讓孩子更不想要開口說話。當孩子還不太會說話或代名詞用不好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循序漸進,並運用各種有趣的辦法,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

生活當中,家長可以多與寶寶進行交流和溝通,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小,因此就不太會跟孩子說話,但其實家長對寶寶說話就是促進語言發展的最好辦法。


後來祈祈對桌角一盒形狀切割的車子系列拼圖特別感興趣,順著孩子的喜好安排活動,可以確保孩子對遊戲的參與動機。

我把所有的拼塊都收在掌心裡,祈祈每拼完一片,我都會拿起一片拼圖展示給他看,他看著我手中的拼塊,手便會直接想伸出來抓過拼塊,並且會急著發出啊啊叫的聲音,始終沒能拿到的情況下,祈祈情急之下嘴巴卻喊著“給你”、“你要”。

在我看來,祈祈在生活中應該經常被代名詞轉換不清的引導而搞混,剛剛提到媽媽聽到祈祈說錯了,就會急著用自己的角度去提醒他“應該要說給你”,他便會直接仿了“給你”,因此這樣的引導往往反而更容易混淆了代名詞的區辨能力。

每當他手伸向我時,我便會將手給往後縮,我會問著“這是什麼?”,祈祈都可以很清楚地辨認圖塊內容,並說出來。當他說出拼塊內容時,如說出輪胎,我就會引導祈祈說:“輪胎給我”,同時拍祈祈的胸口,增加“我”這個字和這個身體的連結。

經過幾次之後,每當他忘了說怎麼說的時候,我便會拍拍他的胸口,他便會望向我,並說出“給我”,這是因為碰觸胸口的感覺可以刺激孩子記住應該如何定義自己這個個體。

大家在教導“我”的概念時,請儘量減少指著孩子說著“你”,因為這樣容易讓孩子感到更為困惑,更難分清楚自己這個個體到底是“你”還是“我”。

當孩子對“我”還不太清楚時,建議生活中大量引導孩子運用“我”這個詞,要叫孩子時也可以直接用名字稱呼,例如“這個給祈祈“,讓孩子開始知道自己這個個體除了可以說是“我”之外,還有一個名字可用以代表自己。

建議能夠穩定運用“我”這個詞之後,再明確加入“你”的概念。剛開始運用“你”這個代名詞時,建議要從孩子自身出發運用,所以當我對孩子說到“你”時,我會同時拉著孩子的手摸摸我的臉,或拍拍我的肩膀,這樣可以讓孩子更清楚地明白所謂的“你”就是他碰觸到的這個個體。

這整個過程當中,由於有明確的代名詞運用和肢體碰觸相互結合,可讓孩子更容易區辨你我之間的相對關係。這時可以透過說出“這要給誰?”的問句,並明確碰觸著孩子的身體,引導孩子說出“給我”。


當孩子可以針對問句響應“給我”後,這時家長可以試著拍自己的身體,應著“給我啦!“,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試著有點搞破壞的狀態,雖然孩子回著“給我”,也可以裝作沒有聽清楚,或是故意耍賴的口吻應著,可以促進孩子為了要拿到東西而強調“給我!”。

透過肢體動作和代名詞的運用,慢慢增加孩子理解到從對方角度說的“我”是對方本身,只有從自己角度說的“我”才是自己本身。

當孩子可以區辨這個差異,並且不會因為這樣的干擾而出現運用錯亂的情況,問句當中就可以加上“這要給你,還是給我?”,當說前一句“這要給你”時,可以把東西靠到孩子身上,當說後一句“還是給我?”時,可以把東西往自己的身上靠,幫助孩子理解到從對方角度說的“你”就是自己本身,而對方角度說的“我”是對方本身。

這同樣也是透過明確的代名詞運用和肢體碰觸相互結合,有助於孩子開始區辨說話的人所說的你和我各自代表哪個個體,而面對到這種從對方角度提出來的問題,明白了其中的你和我,才能理清楚該如何正確回答。


當孩子對於“你”和“我”的概念也較為穩定後,可慢慢增加第三人稱的運用,遊戲可儘量以三人小團體人數進行,增加“他”的運用,儘量安排三人輪流互動的遊戲,例如可以玩輪流踢球接球的遊戲,家長可做發號司令的人,“踢給我”、“踢給他”、“我要踢給你了”等,並可以輪流當發號司令的人,讓孩子也有機會可從自己的角度說出對應的指令。

平時可多讓孩子能多與年齡較大的孩子一起玩,大齡孩子說的話可提供很好的示範效果,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也可以透過外界的語言交流,促進邏輯思考,這樣便能更清楚地分辨該如何運用代名詞。

然而,學習語言最好還是要善用場景,在場景中大量運用代名詞,這樣可以泛化孩子在不同情境下運用代名詞的能力,例如對孩子說:“把你的衣服拿給我好嗎?”,同時用手指向對應的個體。隨著不段轉換場景,孩子便能很快學會如何正確運用代名詞。

整個過程中,只要孩子說錯了,就如他所說的做,如孩子特別想拿到家長手上的麵包,但可能會把“我要”說成“你要”或“他要”,那我們就應該將錯就錯,照他所說的做,並且旁白著“哦!你要給爸爸吃呀!好的那爸爸吃了”

這時孩子看著麵包要被吃了肯定會很急,但記著越急,反而越是練習的好時機,這時再問他到底是誰吃,這樣能促進孩子思考你我他的運用,孩子便會意識到用對代名詞可以讓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用錯代名詞則可能會造成自己的損失,這麼一來,孩子便會更主動地學習如何正確使用你我他,並且儘量避免往後再次說錯了。

千萬記得引導孩子說你我他的時候,

當說對了,

就讓孩子儘快得到想要的東西;

當說錯了,

就讓他所說的成真。


這樣才能明確地讓孩子意識到

代名詞用錯或用對的結果。

有時家長會想要試著糾正孩子的代名詞用法,請務必記住明確說出想要孩子仿的內容即可,如此可以避免轉換不清的混亂引導。


我是阿特老師,

一位來自臺灣的兒童職能治療師,

在此跟您分享兒童康復新觀點。

希望今天的故事,也能為讀者的心中帶來一些溫暖和方向,並在未來裡也能試著用更溫柔和更善良的態度對待這些需要陪伴的小小心靈。

如果喜歡我寫的文章,歡迎點個關注唷!!

tags:#孩子